关注、教育、情怀
——博物馆的时代力量
美术馆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日(每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上午9:00-下午17:00(16:30观众停止入场,17:00闭馆)。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博物馆服务社会的功能在不断拓展和深化,鄂州市博物馆非常重视发挥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力、生产力和创造力,本文从关注扩大文化传播、教育促进文化生产、情怀塑造城市文明三方面探讨博物馆的文化功能与时代力量,以此体现博物馆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积极价值。
关键词:文化力量;唤起关注;城市文明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数量快速增长,博物馆体系布局在不断优化,以综合、艺术、历史、自然历史为主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鄂州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的博物馆,馆藏近十万件,类别包含了青铜器、陶器、漆木竹器、骨器、金银玉器、石器等古代工艺品和近代书画,这些藏品承载了地域的、历史的、艺术的价值,又可以说是一座艺术性的博物馆。自1983年对外开放以来,我们成功举办了许多高品质的展览,有立足本土文化的基本陈列,也有兼顾历史与艺术的专题展,还有符合自身发展和围绕国家重大事件的各类临展。展览带来的广泛关注度和社会影响力,让我们更加意识到自己在公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肩负社会文明传承与复兴的伟大责任。当前,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推进城市公共文化事业,鄂州博物馆坚持以关注、教育、情怀为时代力量,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文化功能,积极融入到物质与精神共同富裕的建设大局中。
一、唤起关注,让大众走进来,让文化走出去
增进和传播知识是博物馆身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社会责任。当观众进入到展馆,文明就开始了“关注——认知——传播——传承”的动态发展,民众对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也被激活。鄂州博物馆作为地域文化的缩影和本地级市最重要的文化展示窗口,关注本土是我馆的基本文化立场和态度。
悠悠“鄂”史五千载,中华文明在奔涌前进中散落了不少遗宝精粹,或遗迹,或古建,或文物,或诗文,都在阐释着鄂州文化紧随历史大潮的光辉岁月。鄂州有极为丰厚的文化底蕴,尤其在文学艺术方面与众多历史名人结缘,这里有陶侃、王羲之等“武昌诸子”演绎的魏晋风骨,有李白、李阳冰、苏轼、黄庭坚挥洒的唐宋风流,也有叶道本、张裕钊、张祝南、朱峙山写就的明清风雅。由此,我馆隆重推出了“高光时刻——鄂州美术记忆展”“甄晋陶魏——张裕钊书法艺术作品展”等鄂州人文艺术展,在厚重的历史天空下唤起观众对鄂州艺术的关注与思考,公众通过观赏这些精心遴选的古代艺术品,接受人文之真、艺术之美、心灵之善的熏陶,筑造起本土艺术的独家记忆。
关注是文化传播的起点。然而,观众的参观需求与文化层次的差异导致关注的对象和内容不一,文化传播的含金量也就因人而异。例如,同样是参观李阳冰《怡亭铭》拓本,从未耳闻的人大多是以过客姿态浏览,可能直至某个偶然时刻看到一本碑帖作品集才能回想起曾经的关注,对于略有所知的观众参观到此件作品时,他们会进一步注意到它出于鄂州长江边、由三人合作、原文为篆隶两种书体、创作于唐中期等诸如此类的线索,而那些早已知晓甚至研究过《怡亭铭》的人,他们通常带有明确的造访目的,在仔细观摩中验证自己的某些推论或尝试新的挖掘。尽管观众关注度的强弱、关注面的多寡、关注层次的高低不同,但每一次的关注意味着封存在博物馆的文化又一次被带走,成长于地域的文化又一次被传播。而文化的价值正是在被传播、被认知、被认可、被思考中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近些年,为提升关注度,不少博物馆都在打造自己的网红形象,借助媒体进行营销传播,由过去被动地等待参观转变为主动拉近与普罗大众的距离,铺开广泛的群众基础,借此增强博物馆的品牌影响力。基于同样追求以及为公共教育培育“生源”,我馆也进行了创新传播形式的尝试,开发文创产品、搭建网络社交平台、加入“线上+线下”双渠道展览阵营等等,在唤起大众关注文化的同时让观众在多渠道中参与传播文化、解读历史、思考历史与当下的联系。此外,我们运用现有馆藏资源和联合其他艺术团体及个人策划了各类主题展览,在大众媒体和网络社交平台营销传播之下,引起业内外广泛关注与热议,本土文化在交流传播中碰撞升级,进一步加强了地域文化之间的联系,也让地域文明在交流、融合中获得了更持久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注重提升关注度,激活大众对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和觉醒力,在关注与传播中促进博物馆与大众之间的沟通交流,让优秀文化成果惠及大众,才能让传统文化有守卫者,让优秀文化有传承者。
二、重视教育,扩大博物馆文化生产,为文明社会培育生源
作为公共文化系统中重要一角,我们深知服务公众、广泛教育的社会属性。随着社会发展程度的提高,国内博物馆事业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从最初的收藏、保护、研究、展览均衡发展转向多元发展中凸显教育服务,由休闲观光的场所晋升为终身教育的第二课堂。未来,教育功能在以博物馆为首的文化场馆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其提供的教育服务将是衡量自身影响力与竞争力的重要参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博物院调研时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这充分肯定了博物馆的教育职能,也对博物馆发挥更“大”的教育功能做出了更高的指示。就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而言,狭义上是指公共教育这一部门开展的教育活动,广义上是指从展览、藏品、研究延伸出来的一切文化服务。目前,国内博物馆的教育服务主要依靠公共教育部门向外输出,而从展览、藏品和研究方向开发公教产品还没得到足够重视。此外,不够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也直接影响了教育成效。在社会文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不止要做好文物的保护、收藏、研究、展示,还要围绕或配合藏品开展一系列延伸和拓展教育的服务,由“藏品中心”向“公众中心”转化[]。因此,博物馆如何利用有限又珍贵的学习素材因材施教,推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公教活动,提升大众的融入感、参与感,从而提高教育服务能力,这是我们在新时期需要逐步解决的现实问题。
博物馆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终身教育,这样的教育应当具有广泛性。既要考虑到普通观众的接受程度也要满足专业人群的更高诉求,既要适合学龄儿童兴趣培养也要让成年观众获得精神启蒙,既要有多元化的新鲜体验又要有专业化、系统化的长远规划。鄂州博物馆根据服务对象提供差异化教育项目的同时,致力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公共教育服务项目,凭借“楚文化”“古铜镜”“孙权建国”“怡亭铭”等历史元素研发了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公共教育项目,如针对学龄儿童的“吴都古韵”文博系列课堂和“考古体验寻三国文化”夏令营、适合专业人群的“定都武昌与孙吴建国”专题讲座、面向普通群众的“怡亭时光——讲述吴都故事”麦分享、突出传统的“浓墨重彩写新春”书写春联等公共教育活动,以此满足不同观众对理论、实践、精神的多种需求,提高博物馆教育的成效。
博物馆是社会教育的积极力量,是传统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不少欧美发达国家都将博物馆教育纳入了国民教育、终身教育的体系中。现阶段虽然国内还没达到这样的条件,但我们的民众参观博物馆热情高涨,对精神文化的多样化诉求日益提高,此等形势迫切地需要我们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教育项目和活动。为此,我们可以从这几方面探索:首先,建设专业的人才队伍,从业人员应当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教育实践能力,确保专人做专事。其次,积极开发和创新公共教育项目,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如知识竞赛、征文比赛、专题讲座、手工体验、视听欣赏、夏令营、对话、论坛等等,活动以教育为主,形式为辅。最后,努力探索博物馆与受众的互动连接模式,与学校、家庭、社区联合构建全民教育的“大课堂”,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齐力推进。
教育既是博物馆对社会的责任,也是博物馆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博物馆面向公众的教育不仅仅是解读历史、传承经典、弘扬文化,还要吸引并激发大众对历史、艺术、科学和文化的探索与认知,让大众从中受益、终身受益,为构建社会大众精神内涵和社会文化核心做出重要努力。
三、熏育情怀,让文化情怀滋养城市,让城市文明变得伟大
作为地域文明的记录者和承载者,博物馆连接着历史与今天,延续和壮大着本土的文化血脉。近十多年来,鄂州博物馆通过举办各类展览和公共教育活动,持续向外输出我们的文化态度与成果,积极参与本土精神文明建设,以特有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方式为大众和社会发展服务。当下,我们提出以文化情怀塑造城市,是我们对博物馆社会功能的进一步拓展和更高追求。
对于全国大部分公立博物馆,可以依托自身丰富的藏品资源,以文明的光辉、历史的穿透力和文化的感染力触动观众心灵,唤起渗透到民族血脉里的集体记忆,感召家国情怀。2017年,故宫博物院展出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一登场就引爆了文博圈和艺术圈,后面在综艺《国家宝藏》前世今生的解说下也迅速成为热搜话题,而在今年春晚《只此青绿》的舞蹈演绎下又引发了全社会的热烈反响。从2017年至今,《青绿山水图》的余威不减反增,一张画为何引起这样超乎寻常的社会效应?我想,是因为大众直观地看到了恢弘历史中的细节、千年前的文明之光、文化盛世的“最强音”之一,它紧紧扣住了国人难以释怀的强国情怀和盛世心结。另外,少年天才王希孟“出道即巅峰”的际遇,是普通个人在融入时代发展洪流中对自身希冀的投射和幻想的满足。这些从藏品中折射出“大我”与“小我”相互成全、相统一的传统内核,酝酿出这股浓烈的、炽盛的、一脉相承的文化力量,它穿透历史的壁垒与厚度,迎合了社会大众在精神文化上的期盼,引起了跨越时空的共鸣。
对于地市级的博物馆,我们要充分挖掘特色藏品与本土文化的关联性,发挥好文化导向作用,努力为本土文化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高光时刻—鄂州美术记忆展”的第二单元至第六单元展出了王羲之、李阳冰、李邕、苏轼、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等人与鄂州相关的翰墨篇章,正是在这种浓郁“书”风的熏陶下,形成了鄂州尚“书”的社会风气,培育了张裕钊、朱峙山、张祝南、周华琴、李相国、陈志平、谈士屺等一批学者名家。今天,鄂州博物馆将古今名流的作品齐聚一堂,用自己的方式表达鄂州记忆里的文化情怀,在历史与现代文明交汇坐标中坚守本土文化的纯真与自觉。我们通过展览积极引导大众,从关注本土历史文化到关注人的生活和命运,从而启发对人生的思考。这种人文关怀和现实观照在“城市记忆——鄂州城市主题摄影展”中尤为突出,不少老年观众看到作品里的老城区和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画面时都会驻足良久,这些岁月变迁的影像勾起了他们与城市相伴成长的回忆,让他们既感慨又亲切。博物馆以富有人文关怀的展览真诚地回应大众的精神诉求,向人们传递着这座城市的文化与情怀,大众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博物馆的文化影响,在历史的绵绵根脉中滋养精神和塑造情怀。
博物馆以直观地、真实的、经典的藏品为媒介,给予人们与历史同命运、与城市同呼吸的文化情怀,并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挥有力感召和再次塑造,参与和推动着城市文明的塑造:塑造城市性格,锻造城市风骨,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凝练时代品质。
四、在文化自信中贡献博物馆的力量
“博物馆的力量来源于它守护着文化之根,保卫着文化之源。”[]传承历史、守护文化、启迪智慧是博物馆工作的原始动力。随着时代发展,博物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职能在不断优化和拓展,特别是对博物馆的文化创造力、文化生产力、文化传播力、文化影响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博物馆应该重视以关注扩大文化传播、以教育促进文化生产、以情怀塑造城市文明担当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让文化在传播中惠及大众,让大众在教育中受益,让文化情怀助推美好社会构建。
[1] 郑奕. 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D].复旦大学,2012.
[2] 博物馆的文化力量[N]. 中国文物报,2012-11-14(006).
《关注、教育、情怀——博物馆的时代力量》此文收录于湖北省博物馆协会编《博物馆的力量——2022年湖北省博物馆协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