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中国画的回归与重塑
——记鄂州市美术馆中国画名家作品展
美术馆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日(每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上午9:00-下午17:00(16:30观众停止入场,17:00闭馆)。
摘要:建党百年之际,鄂州美术馆举办中国画名家展,我们在此可以瞥见到这一时期中国画的新状态:在主流文化的构建下,中国画回归本土的、现实的、主旋律的趋势明显,且分化出“破旧立新”内部凸显和“西学东渐”外部融合的两种当代追求,而在此基础上的艺术创作也都暗自契合着旨在当代和指向人民的主题。现实观照融入传统高雅艺术,中国艺术精神融合时代气象,这些重塑似乎预见着传统艺术的未来……
关键词:中国画;主流文化;当代性;人民的艺术
新世纪以来,中国水墨画在面向当代、面向世界的进程中,从笔墨语言、造型技巧、题材这些方面呈现出多元且鲜明的风格。笔墨语言上有大耍墨趣技巧的,也有创新骨法用笔的;造型技巧上有坚守写意和工笔传统阵营的,也有大胆引入西方写实技法的;题材上从文人寄情转变为现实观照。总体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冲突共进,多元与个性兼容相彰的局面。近十年,国家层面先后发起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等活动,在积极推动美术创作和引导主流文化回归的同时,也为传统艺术门类的中国画创造了极为舒适的发展空间。在这些美术工程和******展览中,我们看到中国画已形成了一股强劲且重要的力量。在此背景下鄂州美术馆举办中国画名家展,不仅体现了国家意志的输出,对于构建主流文化,重塑传统中国画的现代价值,强化“人民的艺术”创作目标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主流文化的回归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全球化以来,外域文化的疯狂涌入使本土文化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影响着本土文化生态的演进。伴随国力显著增强,民族文化日益凸显其重要性,正统文化在高调回归,主旋律也在高歌引亢。特别是在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集中输出的文化活动层面,主旋律搭载主流文化的表现愈加明显,以中国画为代表的传统艺术强势回归主流文化圈,推动主流格局构建,彰显其主流价值。
日益丰富的社会生活为中国画创作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和创作素材。从此次参展情况来看,作品主要以重大题材、现实生活、壮美山河、欣欣草木为载体展现祖国繁荣兴盛的面貌,践行用中国画讲中国故事、表现主流价值的创作观念。如汤文选的《草泽雄风》、张江舟的《高原晨光》、蒋昌忠的《生生不息》、何波的《战袍谱芳华》和《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谢晓虹的《安好》等三十几幅作品以不同的素材、绘画语言、风格形态展现百年间的人文风貌和生活气息。汤文选的《草泽雄风》以传统笔墨写意传统文化形象“虎”,大笔勾勒,以点提神,水墨酣畅淋漓,造型简洁,物象丰厚饱满。虎在中华文化里是权力和力量的象征,浸润传统之中的汤先生缘物寄情,他笔下的虎虽卧于草泽之中,但身躯雄健、目光如炬,自有一股不怒而威的气概,透露出时代博大沉雄之风。张江舟的《高原晨光》是一幅写生创作画,描绘了藏民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天高云阔、大雁、牧羊犬、草场、藏族女人与男人,作者有意背离写生的写实目的,让原本具象的人与大自然一样有形无界,人与大自然联结共存,这些物象在大写意的笔触下构成一派祥和的意象美,这种美传递着人与自然和谐相生之大美。何波的《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以壮阔奔腾的黄河做背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身着军装端于前,满含深情地演奏小提琴。作者以扎实的写实技巧再现人民英雄姿容,不经联想起《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等革命时期的文艺作品,唤起国人对百年征程苦难历史的回忆。诸如其上的优秀作品还有很多,他们力图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讲述民族文化与优秀文明,展现全民族积极向上和全社会奋勇拼搏的精神面貌。在开放语境下,中国画积极汲取各方养分用其特有的艺术语言传达中国精神,充分验证了中国画强大的生命力且愈加凸显其重要性。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传统国画的创作者们在追求个性化、风格化的绘画语言时,重视作品营造的时代气象和承载的文化含量,使之成为时代的表征和主流价值的表达。
“在文化多元化语境下,中国画创作因其反映的是中国文化精神,所以在中国当代艺术的生存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旨归在于拓进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反映当代中国人的生存、发展和精神。”[1]一直以来,中国画是当代艺术中最受关注的对象,今天能在多元文化中大放异彩,离不开中华民族崛起的历史大背景,更根源于其拥有熔铸传统精神和时代内涵的能力。正因如此,此次全国范围的建党百年作品展,创作统一向民族文化靠拢,反映中国精神,体现时代内涵。我馆遵循时代要求,举办反映主旋律的主流艺术中国画展,努力推进艺术价值与民族精神的统一,并以此体现公立美术馆的社会价值追求。
二、当代性的追求
中国画有着两千多年的发展史,又经历近四十年的吸收与融合,源自传统和外来的各种绘画技巧已趋于成熟。艺术表现形式及内容上的丰富拓展,让传统的中国画有了“国际化”的一面,随着国际化的深入却让我们更加意识到坚守传统的重要性。在近十年国展和美术工程强调主题性和艺术性的创作观念影响下,中国画形成了“破旧立新”内部凸显和“西学东渐”边界外延的两种“当代性”追求,也助推了创作者基于传统的个性主张和自我更新。
经典的作品都能自觉地完成“笔墨当随时代”的这一命题,一方面要求我们以传统笔墨记录当代风采,另一方面要求传统水墨画应随时代革新。此次参展作品在不同程度、不同方向地呈现出了当代性:有的作品鲜明地体现着对传统语言的坚守与升华,如李乃蔚的《雅居图》以小写意人物画传达清雅的审美趣味,施江城的《楚江图》以写意山水描绘长江天然绝境,李汉平的《香风四月》兼工带写描绘人间四月繁花似锦的气象;还有的作品在维护传统内核时又创造出新的个性风格,在如周韶华的《山高日迟归》以大笔阔线和奔放不羁地设色冲破传统,带来笔墨的新形式和新境界;谈士屺的《岁韵图》、《素欣图》和《云疏雨润》,遵照传统经营位置时却演绎出结构穿插的现代美;董继宁的《原上春来早》借助传统的章法布局和笔墨意境构成富有节奏和韵律的视觉语言;有的开拓式引入西画的造型方法、构图、视角,如罗彬的《侠义英雄传》以类似童趣画的简洁夸张造型表达折子戏的当代性理解;丁密金的《炫舞》系列,将动态的人体轮廓抽象为极简的线、面,画面既有经典的笔墨章法又体现着现代平面分割的审美理念;彭震中的《嘹亮的号角》与《谷雨·延安之鲁艺》,以写意笔法写实人物与景观,而“蒙太奇”式的九宫格构图让人产生时空上的错位感。仔细体察不难发现,上述作品在水墨技法、章法、图式、题材等方面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对传统水墨的坚守与破局,同时也积极尝试新形式的介入,从而探索出中国画的当代转型的途径。
当前,中国画正在经历现代化转型,必须基于传统精神内核进行调整与重塑,保留住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本质精华,而不能脱离传统削足适履。此次展出的中国画,艺术家们以各种笔墨语言和风格形态表征当代性,既有传统的痕迹又体现出充满激进的变革与创新,在传承传统要素中又关联着时代的风尚与特色,似乎让人们看到了当代水墨融入世界当代艺术的可能。
三、为人民的艺术
“文艺要创造出跟随时代、讴歌时代、引领时代的优秀作品,就必须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道路。”[2]新时代,国家一直倡导文艺创作应当肩负起繁荣兴盛社会主义文艺的神圣使命,这就要求我们艺术工作者在创作时关注人民生活、为人民丹青。经历百年变革,民众的社会地位与生活得到了极大提升与改善,时代的聚光灯照向了人民,普通群众有了成为高雅艺术主角的机会,更让我们看到了艺术与时代共振、与人民共情。
对于中国画的创作而言,无论是笔墨语言还是意境营造都应贴近现实生活。此次展览的作品中,有记录时代大事的主题创作,如谢晓虹的《安好》和何波的《战袍谱芳华》,都以疫情为素材,体现医护人员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伟大抗疫精神;还有描绘历史或时代人物肖像的,如马杰的《英雄》和胡智勇的《边防战士》人物刻画细腻,富有时代气息。另外,有一些作品更值得我们关注,他们关注当代人的生存状况,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下,人们所面临的精神困惑和生存危机。如柳秀林的《行路人·而立之年》,画面中的男人虽然没有清晰的面部特写,但从他挺直的躯干和凝望远方的视线,依然可感受到他当下的坚定与坦然。画面通过大肆渲染无情感倾向的的黑白色块体现冷漠的生存环境,凸显了而立之年的孤立无援,恰当地呼应了沉重的主题。曹晓凌的《背负》,刻画了一个身负重荷的劳动妇女形象:被重物压弯的身躯,黑黝黝的皮肤,饱经风霜的眼神,包裹在鲜红围巾下的沧桑面容。那一篓重物占据了画面的二分之一,象征着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背负”,而画面中唯一一抹亮色红围巾,将她从沉重的背景中隔离出来,似乎在刻意地说明这是一个鲜活的个体。这些优秀的作品不加掩饰地再现真实的生活,流露出艺术家深切的人文关怀。他们以贴近生活、深入现实、扎根群众生活为创作原则,敢于表达人民眼中的重大社会难题,并从中揭示出现实与人生的意义。
徐悲鸿在抗战时期号召中央大学艺术系师生们:“艺术家之天职,至少须忠实述其观察所得……能忠实写其所居地域景物、产物、生活,即已完成其高贵之任务一部。此乃大前提,攸关吾艺术品格!”[3]由此,中大艺术系师生响应号召,共同谱写壮丽的民族历史画卷。虽然今时不同往日,但这番教导依然能在时空长廊里触壁回荡:高贵的艺术应当反映现实生活,并始终保持与民众生共情。而创作者在融入民众生活的过程中还应提炼民众的精神力量,创造一种求真、向善、尚美的艺术品格,方能成就经典。
通过对展览作品的梳理,我们可以窥见当代中国画的几个重要特征:在艺术规律与国家力量的推动下,主流艺术的中国画自觉地完成着主流文化的回归;在传统笔墨与写意精神的滋养下,中国画的当代探索道路越来越清晰;而在当前繁花似锦的热闹态势下,我们必须理性地认识艺术的本质作用,赋予中国画本体语言的优势,推动构建中国画的当代语言体系。当中国画完成了这种由内而外的变革与升级,中国画才真正的面向了当代,走向了世界!
参考文献
[1] 陈明.多元并存与主流建构——中国画十年评述(2010—2019)[J].美术.2021,(5):6-12.
[2] 李屹.肩负起新时代繁荣兴盛社会主义文艺的神圣使命[N].中国艺术报.2017.12.29(2版 要闻)
[3] 王震编.徐悲鸿文集[C].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119.